【“三会一课”新起来 “两学一做”动起来】
| 招商动态 |2016-06-23
“三会一课”新起来 “两学一做”动起来
——荔波县玉屏街道水浦村搭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平台
“三会一课”是党支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平台,荔波县玉屏街道水浦村通过改变传统“念念文件、读读报纸、举举手、表表态”的“三会一课”形式,改进党组织生活形式,让党的组织生活和实际工作融为一体,变“要我过”为“我要过”, 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充分结合,把党课的“高大上”转化为更加贴近农村党员的“小实用”,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基层党员全面铺开。
将会议开到群众中去
“三会一课”的创新,抓住党群关系,就是抓住了牛鼻子,但是如何让创新制度化、常态化、不流于形式,水浦村的“秘诀”是“将会议开到群众中去”。水浦村通过将党小组会和村民小组会连在一起开的形式,把讨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与理清发展思路相结合,推动将党员所想和群众所求有机结合。
在2015年,水浦开始搞旅居环境改造,这正是源于在党小组会中有人提出,目前大家的房屋都是只建主体结构不搞内外装饰,如果装饰好了不但可以吸引游客,自己住着也舒服。群众所想,即是党员行动的方向。村党支部委员潘永会将党小组会的情况带到了村支委会,村党支部按照“四议两公开”的工作流程,提议推动大寨的旅居环境改造工程,最后决议通过向上级申请“一事一议”等资金建设水浦。
不仅如此,水浦村还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将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和村级公益事业志愿服务等情况量化累积成分数,按年度评选“模范党员”,推动党员管理制度化,在潘永会的带领下,几十个党员群众奋战在建设一线。从最初的三栋样板房,不到一年时间,40几栋毛坯砖房全部穿上了漂亮的外衣,形成一道美丽的农家田园风光。到后来,得到县委和街道党工委的重视,不但形成了整体的项目规划,还建成了生态停车场、“雨污分离系统”等等设施。
再过一年,一个崭新的“恩铭故里·原生水寨”将呈现在游客面前,预计每年可,提升群众人均收入3000元,为村集体创造至少5万元的收益。
让党课激起心中涟漪
这几年来水浦村党支部将党课、民主生活会、道德讲堂等融合在一起开展,将原本一人读多人听变成“大家说、大家听、大家评”的学习氛围,针对党员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作风,“一针见血将真话”,形成对照党章找不足的良好学习氛围,让党员在互动中接受教育。
“潘石珍,你在群众工作中你就是个软骨头,总想着忙你自己的事,不敢发动群众,不敢较真,你看我们在大寨搞这么大的动静,你虽然主动配合,但作为组长,开群众会你不敢出头做群众思想工作,自己的亲戚工作都做不好,导致项目推动一直缓慢”。这是前不久村党支部组织生活会有党员批评潘时珍的话。
原来,水浦村在2016年计划借全域旅游大建设和玉屏街道在水浦大寨打造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故里的东风,流转10多亩土地,采取“招商引资+农户+合作社”的形式建设民宿旅游项目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但是群众一时想不开,觉得对自己不划算。村委会多次开展工作,就差几户“硬骨头”,几次群众会中这名党员总是不给力,给群众动员工作带来不小的不良影响。
组织生活会刚结束,转变了思想的潘时珍主动召集小组群众开会,帮大家分析发展民宿旅游的大好前景,并向群众承诺:“如果以后流转了土地大家的收入减少了,少一分我就帮大家补一分”。这话一出,不到半个小时,十几户群众全都在流转协议书上签了字。
不仅专题组织生活会这样,水浦村还通过选取村民身边的农粮直补、婆媳关系、养老合医、危房改造、土地权属等纠纷调解的成功案例,组织党员在党员大会上分析、讨论,并鼓励或者指派党员参与矛盾纠纷调解,用“群众听得懂的话”交流“群众关心的事”,不但提高了党员法治意识还提升了党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培养党员“冲上去”啃“硬骨头”的精神。
用会议解决实际问题
“开会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群众会对我们有看法”,这是水甫村党支部书记覃永基的一句口头禅。
不久前,在水浦村的村会议室里,一场土地纠纷在全村党员的参与下,很快得到解决。
两个村民因为土地的权属问题剑拔弩张。参与调解的党员韦国强一句话,让气氛缓和了很多:“你两家是一个公传下来的两支,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哩,为了几分地伤了和气,划不来!”
最终,双方各让一步,让事情得到了解决。这两年,水浦村因为土地权属、山林纠纷等问题带来的争执让村干部头疼不已,为了解决问题,村支书覃永基萌生了让村里的党员作为调解员参与调解的想法。仅在2016年上半年,水浦村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8起土地纠纷。
而吸引瑶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是到党员大会时可以将瑶寨的扶贫对象请到村里来学习种植技术。在两年前,水浦村将玉屏街道“三学三争”工程和新型瑶胞培训计划,每逢党员大会都会要求各村民小组的精准扶贫对象和困难党员参加,在会上对他们进行养殖技术、政策法规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培训。经过一年的坚持,在支部委员何明芳的带动下,瑶寨群众建立起一个近千亩的水甫瑶寨转型发展创业园,带动瑶胞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不种经济作物的生产方式,为实现同步小康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有力推动瑶族同胞从瑶山乡移民到玉屏街道以来的一次大转型发展。
而更让覃永基开心的是党群关系的融洽,“以前好多党员害怕让人家知道自己是党员,现在村里的党员都有一块‘传承恩铭精神·争做模范党员’的胸牌,大家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自己是党员呢!”(胡安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