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余庆经开区关于赴思南、石阡、瓮安 石材加工企业的考察报告
| 招商动态 |2016-07-22
为积极借鉴周边地区石材企业先进经验,进一步理清石材产业发展思路,推动我县石材产业发展壮大,7月13日,余庆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俊、副主任徐速一行3人赴思南、石阡、瓮安三县石材加工企业实地考察,主要学习厂区建设、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主要考察了贵州巨鼎石材有限公司、贵州恒源矿业有限公司和贵州兴堂石材有限公司3家石材加工企业。
(一)贵州巨鼎实业有限公司。位于思南县思州新城工业园区内,是一家集矿山开采、精深加工、销售、出口贸易为一体的石材资源开发利用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企业占地200余亩,拥有大型矿山1000余亩,年均石料开采能力6万立方米,板材10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5亿元,年均盈利7000万元,完成税收200余万元。产品销往广东、上海、浙江、湖南、四川等地用于高档宾馆装修,销往遵义、铜仁、思南、石阡等地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及景区建设。
(二)贵州石阡恒源矿业有限公司。位于石阡县工业园区内,成立于2011年,总投资2 亿元,占地面积100余亩,自有矿山3座1000余亩,年产量100万平方米,产值8000万元,完成税收300万元。
(三)贵州兴堂石材有限公司。位于瓮安县玉山镇,是一家集矿山开釆、加工与销售为一体的石材企业,总投资1.5亿元,厂区面积150亩,拥有多座大型矿山,现开采的雨花石矿山面积4.129平方公里,开采荒料5万立方,年产大板80万平方米、工程板15万平方米,完成税收200万元。
二、主要特点
此次考察的3家企业均为所在县最具代表性的石材加工企业,代表了2个市州、3个县,10余个矿山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通过综合比较来看,思南县和石阡县的石材加工企业规模大、产品齐、种类多,在生产环境、装备质量、企业运行等方面更加科学规范,产业发展较为成熟。总体来看,三县石材加工产业主要呈现出四大特点:
一是资源条件较好。思南、石阡、瓮安三县同属乌江石材产业带,石材资源丰富,石材品种多样,石材产业起步较早。思南县石材储量20亿立方米,有米黄、木纹、紫檀、海贝花、灰色及咖啡色等20类60多个品种;石阡县石材储量达30亿立方米,有贝壳石、石阡红大理石、桃红大理石、云石、咖啡石等20个品种;瓮安县雨花石储量丰富。良好的资源,为石材产业的较快较好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布局相对集中。思南思州新城工业园区有5家石材加工企业,石阡工业园区有4家石材加工企业,矿山距离园区一般在20公里左右,最远40公里,且厂房主要分布在乌江河和石阡河附近,构成了集中集群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是企业建设规范。三家企业毛料堆放场、生产加工车间、成品仓库、销售展示大厅、职工宿舍、办公大楼等一应俱全,办公楼全部采用石材修建,整体美观大气。巨鼎石材和恒源矿业两家企业生产车间通道、半成品、原材料和废料等区域各成一块、井然有序。石材生产加工设备均属国内一流,有力保证了石材产品的工艺水平。
四是环境保护有序。巨鼎石材和恒源矿业通过循环利用方式,对废料废渣废水进行了有效处理,切实保护了生态环境。两家企业都配备了石材污水循环处理系统,对生产污水进行循环利用,避免了污水外排进入河道,实现了污水零排放。恒源矿业将石材加工产生的边角料用于厂区人行道的铺填,不仅降低了建设成本,而且避免了环境污染。
三、几点建议
(一)发挥潜力优势,培育特色产业。
一是发挥资源优势。我县大理石资源储量达13.2亿立方米,占全省大理石储量的近13%,且矿体分布集中,产品品种多样、品质优良,遵义红、海贝花、云尚时光、金丝米黄等深受市场欢迎,市场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根据《余庆县石材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未来五年,我县石材产业总产值将达到35亿元,可实现税收3.5-5.5亿元,石材产业将成为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二是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我县位于乌江流域经济带,遵义、铜仁、黔南、黔东南四地州市结合部,近年来,公路、铁路、水运立体交通发展迅速。500吨级船舶通过一条乌江黄金水道直达重庆;40分钟可达施秉火车站;余庆至凯里、道真至瓮安、江口至瓮安加上开工在即的余庆至遵义四条高速公路贯穿县境,交通优势初步凸显,为石材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三是发挥园区优势。我县“一区三园”初具规模,园区用地、水、电、路、通讯等基础条件成熟,相关配套设施按照产业发展要求正逐步完善。园区管理机构部门齐全,管理体系完整,具备企业快速落地与生产经营的基础条件,为石材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因此,我县应充分利用石材产业的各种优势条件,抢抓“一带一路”、乌江经济走廊融入长江经济带、《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石材产业发展的意见》将余庆列为全省重点打造的十大石材产业园区之一等政策机遇,大力发展石材产业,着力将余庆石材打造成资源高效利用、布局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绿色开发的生态友好型资源开发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壮大县域工业经济,为当好向东挺进长三角“先遣队”中的“先遣队”加油助力。
(二)合理规划,科学化发展。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把石材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全省石材“乌江石材产业带”的重要节点,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一盘棋”,与市委、市政府工业倍增计划要求相统一,与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计划相统筹,与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协调,与国土利用总体规划、林业用地总体规划、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生态发展总体规划等相衔接,科学编制石材产业发展长期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二是坚持“园区化”发展。以《余庆县石材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为纲领,以龙溪产业园区、松烟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为着力点,高标准、高品位做好集综合配套区、交易市场、示范加工区、荒料堆场、石材产业电商服务大楼等功能于一体的石材产业城建设规划,形成龙溪石材精深加工产业园、松烟石材产业园、北部石材矿山产业带及中部石材矿山产业带“两园两带”的产业格局。避免石材企业“遍地开花”、产业粗放无序的发展状况,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和环境保护。
(三)推陈出新,差异化发展。一是注重产品创新,在品种研发上下功夫。对周边地区普遍已有的产品种类,可考虑直接引进销售,或开展合作加工经营。重点开采和加工云尚时光、金丝米黄、遵义红等几个我县独有的特色品种,避免产品重复,提升产品品质,在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同时减少资源开采量。二是按照“引智、引技”思路,大力引进石材产业人才、设计机构、一流的石材加工设备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服务业,增强石材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加强与贵阳、安顺等石材中心区、消费市场基地对接,深化与建筑设计、施工单位的战略合作,开拓石材产业发展新途径。
(四)招大引强,高端化发展。我县石材产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缺少经验,缺乏项目,是否干得起来,是否能干好,关键在于由谁来干。因此,招商引资十分重要,招商对象至关重要。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策略,进一步优化石材产业招商引资方案,不断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大力宣传推介我县石材产业发展的优势资源,着力提高招商引资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要借助中博会、东盟博览会、中国·水头石材博览会等大型招商平台,到广东、福建、山东、河北等产业基础好、企业集中的地区开展专题招商活动,通过上门招商、定向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引进和培育一批技术成熟、实力强劲的领军型企业,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动和引领作用,推动我县石材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五)生态优先,绿色化发展。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坚持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制。一方面坚持矿山开采与生态保护“同步”。鼓励石材企业提升装备技术水平,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实施现代化、规模化、绿色化开采,降低石材开采荒料率,提高生态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坚持石材加工与环保措施“同时”。及时填埋石材开采加工产生的废料废渣,或引进新工艺进行二次综合利用,避免乱倒乱堆,环境污染。同时,完善石材污水循环处理系统,对石材开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循环利用,确保污水不横流、不乱排,粉尘不乱飞。
(六)集约开发,规范化发展。一是加强矿山规范开采和管理。完善矿产资源开采权公开拍卖制度,根据石材资源分布、矿床特征和生态功能要求,严把矿山开采权,严格落实石材企业准入条件,合理有序审批矿山、匹配矿产资源,避免“圈而不探、占而不采”,推进科学规范开采加工,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打造国家级绿色矿山。二是加强石材加工企业科学布局。依托余庆经济开发区的优势条件,以“园中园”形式,积极打造石材产业发展平台,引导石材及相关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聚集,实现加工业、服务业成龙配套、融合发展。
(七)政府引导,市场化发展。促进产业与市场全方位对接,在扩面提质、完善产业链上狠下功夫。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支持和鼓励石材加工企业积极吸纳省内外名优石材,丰富石材品种,开拓消费市场;积极运用国内外先进加工设备,消化吸收先进生产工艺,面向市场开发高档化、超薄化、异形化特色石材产品,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工艺品位,增加产品附加值,培育地方品牌。另一方面建立产业转型升级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通过向矿山开采、荒料贸易等上游产业和装饰工程等下游产业延伸,实现产业链纵向发展;通过流水线加工、品牌化经营和连锁式销售等实现产业链横向扩张;通过投资房地产、酒店、餐饮等行业实现产业链多元化发展,从而让石材产业在我县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茁壮成长。
